雷竹又叫雷公竹,原產(chǎn)于浙江臨安、安吉、余杭地區(qū),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筍,故稱之為“雷竹”,是早竹的一個變種。雷竹具有出筍早、產(chǎn)量高、筍期長、筍味美,年年出筍,效益高,適應性強等特點,是目前竹筍的主要供應品種。下面為大家介紹雷竹的栽培管理技術。
1、培育雷竹的圃地選擇。雷竹的建園應選擇交通便利,坡度小于5゜,土壤深厚,疏松肥沃、濕潤、微酸性或中性沙質(zhì)壤土的低丘、平原、沖積的溪河沿岸灘涂地和房前屋后空地。
2、圃地整理。筍園整地一般采取全墾整地,造林前,清除園內(nèi)雜草、灌木、樹樁、石塊等物,墾地深30cm左右,按預定栽植株數(shù)挖穴。挖穴規(guī)格:60cm X60cmX50cm,成80cmX50cmX40cm。有條件的話每穴用枯餅肥0.5kg,或15一25kg土雜肥、廄肥和土拌勻,回填穴內(nèi)。
3、品種選擇。雷竹有寬葉和細葉兩個品種,細葉雷竹出筍期比寬葉雷竹早10-15d,筍口感甜嫩,產(chǎn)量高,經(jīng)濟效益高于寬葉雷竹,生產(chǎn)上多選用細葉雷竹栽植。
4、母竹選擇 選擇直徑2-3cm,1-2年生、分枝低矮、枝葉茂盛,無病蟲、生長健壯的雷竹為母竹。挖掘母竹,留來鞭20cm,去鞭30cm,注意保護鞭芽與鞭根,母竹蔸帶土團直徑不少于25-30cm,母竹挖起后,留枝5一8盤,削切竹梢,切口要平。
5、雷竹筍園的管理。
(1)及時補植 造林當年,對于枯死母竹及時進行補植。
(2)除草松土 通過除草松土,清除雜草對水肥的競爭,改善土壤性能,有利促進竹筍生長。筍園除草松土,每年2一3次,結合施肥進行,注意近蔸淺、遠蔸深。一般第1次5一6月,除草深翻25cm,挖去老竹鞭,注意保護新竹鞭和壯鞭;第2次9一10月除草松土15cm深,第3次翌年2一3月除草淺鋤。
(3)科學施肥 根據(jù)雷竹周年具有長鞭期、筍芽分化期、孕筍期和長筍期4個生長期的特點,進行科學施肥,促進竹筍的生長。筍園施肥一般每年4次,施肥量隨立竹量的增多,逐年適當增加。第1次2一3月施催筍肥,促竹筍多長、長肥。每公頃施復合化肥150kg,或每叢竹施入糞尿5一10kg,方法是:竹林郁閉前化肥采用穴施。郁閉后,化肥采用溝施,溝間距0.5m,深10cm,施后覆土,人糞尿沖水2一4倍,澆蔸施肥;第2次6月,施長鞭肥,促母竹多發(fā)鞭、發(fā)壯芽,每公頃施復合化肥225kg,或每叢竹施人糞尿5一10kg,方法同第1次;第3次9月,施催芽肥,促竹鞭多發(fā)筍芽、發(fā)壯芽,施肥量與方法同第2次;最后1次11一12月,施孕筍肥,每公頃施菜枯餅3000kg,或農(nóng)家肥15000一30000kg。
(4)增溫保濕 一般在竹林投產(chǎn)后每年11月底至12月用雜草、稻草、谷殼等(或在蓋物上再蓋一層農(nóng)用薄膜),覆蓋筍園10一30cm厚,用溫度計測量控制竹林地表溫度在15一17℃左右(超過20℃以上,及時揭開蓋物。不然,不利發(fā)筍,甚至灼傷竹鞭根),筍期可提早20一45d。
(5)竹林密度與結構 通過合理調(diào)節(jié)竹林密度和結構,能保持林內(nèi)有適當空間,改善竹林通風和光照條件,保持留養(yǎng)竹有旺盛發(fā)筍、發(fā)竹能力,為竹林豐產(chǎn)提供基礎條件。新造筍園,當年每株留養(yǎng)1一2株無病蟲,健壯筍培育新竹;第2一4年逐年增加;第5年成林后,每公頃留養(yǎng)9000一12000株健壯的立竹,注意留養(yǎng)竹分布要均勻。留養(yǎng)竹齡比例:筍園3年生應占30%左右,1一2年生新竹約占60%一70%;4年生竹一般不留養(yǎng),5年生以上老竹全砍掉。
(6)新竹截梢 當年留養(yǎng)的新竹生長幼嫩,應在7一9月截除竹梢1/4一1/3,留枝12一15盤,這樣可促進新竹木質(zhì)化,增強和提高新竹對嚴冬和冷春的霜凍和雪壓的防御能力。